疟疾(malaria)是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传染病,临床上以间歇性寒战、高热、大汗和脾大、贫血等为特征,恶性疟疾能引起凶险发作。常见检测方法为间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测疟原虫抗体。
[检测方法]
[方法学原理] 抗原片上加患者血清,若血清中含有疟原虫抗体,即可与抗原结合成相应的抗原抗体复合物,此复合物再与荧光标记抗人IgG抗体结合,zui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反应。
[试剂]
1.0.01mol/LpH7.6 PBS
3.阴性对照、阳性对照血清
4.抗原片
[检测步骤]
1.用铅笔将抗原片(厚血膜)划成12个小格,放置蒸馏水中浸泡2~3min,以脱去血红蛋白,吹干。
2.用无水乙醇固定10min,吹干。
3.将被检血清用PBS从1:10开始作倍比稀释,将此稀释血清分别加在小格中,每格1小滴,同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。
4.将抗原片放湿盒中置37C环境中孵育30min,弃去残余血清,用PBS洗3次,每次3min,用蒸馏水漂洗一遍以脱盐,吹干。
5.将已稀释的荧光标记抗人IgG抗体加于各小格中心,每格1小滴,同上孵育,漂洗吹干,荧光显微镜检。
[结果判断] 阳性结果小格内有与原虫胞浆结构相似的明亮荧光;阴性结果原虫胞浆结构模糊无荧光。阴阳性对照结果无误,实验成立。
[正常参考值] 正常人抗体效价≤1:10,但疟疾流行区的正常人(成人)抗体效价稍高。
[注意事项]
1.具有较多裂殖体的血片,阳性检出率高,因为疟原虫的裂殖体的抗原性zui强。
2.采用厚血膜做抗原片时,经溶血后疟原虫容易变形,故观察结果时要认真辨认(必要时可做瑞氏染色对照)以排除非特异性荧光。
3.加被检血清时,要防止互相串格。
[临床意义] 被检血清≥1:20阳性,表明疟原虫感染。流行区人们抗体阳性检出率较高。有学者报道患者抗体阳性率为55.1%,明显高于血膜染色检查法(阳性率28.1%)。间日疟患者经*后荧光抗体的阳性率迅速下降。值得注意的是,已*10余年的人群中尚有8%的人存在低滴度抗体水平。由此可见,本试验结果阳性的意义不在于诊断,而在于流行病学调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