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一)研究简史
1952年,Conley和Hartman在两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检出了一种循环抗凝剂。5年后,Laurell和Nilsson发现华氏反应中生物学假阳性与一种循环抗凝剂的相关性,该抗凝剂能被梅毒血清学试验的康氏(Kahn)试剂吸收。于是Feinstein和R。paort建议将该抗体称为狼疮性抗凝剂(LupusAnticoagulant,LA)。由于大多数具有LA的患者并没有SLE,“狼疮性抗凝剂”乃是误称。LA可使凝血筛选试验凝血时间延长。这种体外凝血受抑与体内出血倾向并无多大。1963年,Bowie揭示了LA与血栓形成的关系,即具有体内促凝血、体外抗凝血的活性。近来研究表明LA是动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。
(二)自身抗原
1.定义 LA作用的靶抗原可能是内皮
细胞、血小板膜上的类磷脂蛋白复合物,抗原特异性范围较广,包括循环中某些蛋白质-磷脂复合物的蛋白质成分,如:S蛋白、C蛋白、
血栓调节素、高分子激肽原。
2.来源 当人凝血酶原接触带负电荷磷脂及其他表面(如微孔板)时就可形成LA识别的表位;β2-糖蛋白-磷脂复合体也含有这种表位。
(三)自身抗体
1.同义词 狼疮抗凝样物质、狼疮抗凝因素。
2.致病作用 LAzui早被认为是栓塞后产生,但是近来动物模型和临床研究支持LA是形成血栓的因素之一。LA致栓塞机制还不清楚,可能是多方面的:LA主要抑制血管内皮细胞释放β-GPI;还可影响前微血管增渗素的产生,减少纤维蛋白的分解作用;也可使血浆C蛋白、S蛋白和第三抗凝血活酶活性发现获得性缺陷,干扰多种凝血因子活性和不同阶段的凝血反应,抑制Va因子下调,阻止活化C蛋白/S蛋白/Va复合体形成,从而促进凝血作用。动脉血栓则很可能是内皮血小板平衡的改变而引起。
3.检测方法 筛查LA的实验室方法通常为:①依赖磷脂的凝血筛选试验出现异常,如APTT、DRVVT、KCT、PT;②证明上述异常是由抑制剂引起,患者与正常人血浆按一定比例混合,若存在抗凝剂,加入正常人血浆后,凝血试验仍不能纠正;③证实这种抗凝剂是磷脂依赖性的。
需注意:正确制备不含血小板的血浆是关键,PLT应(10X109/L;如果临床高度怀疑,则至少需要两种筛选试验检测;由于LA和抗心磷脂抗体大约有60%同时阳性,应再用固相ELISA检测抗心磷脂抗体
4.临床意义 LA通常为IgG、IgM、IgA,也有混合型出现。自身免疫性LA持续存在与APS发生有关,被认为是不明原因的习惯性流产、死胎、胎儿发育迟缓、动静脉栓塞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危险信号。约40%的SLE患者抗心磷脂抗体或LA阳性,50%长期服用氯丙嗪的人体内有LA。